无论是新突发的新冠疫情、猴痘疫情,还是人们一直在与之斗争的常见重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以及常见的流感、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黄热病、手足口病、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非传染的感染性疾病等,感染性疾病无处不在,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史。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会长李兰娟院士在第14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上回顾了全球重要传染病疫情,提出感染科往往是新突发传染病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冲在第一线的科室。因此要以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为人民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在我国综合医院中,感染性疾病科虽然在名称上完成了从“传染病科”到“感染性疾病科(感染科)”的转变,但在临床实践中,感染性疾病学科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既往学科分类病种较单一,多局限在肝炎,要向综合感染病学科发展,要求对感染病各种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升,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和能力。但可以看到,很多医院感染科,科室缺乏专业实验室、重症监护室等。感染科医师队伍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也亟待提高,亟需重视培养感染科医生掌握各类感染性疾病诊治能力、重症救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介入临床微生物病原诊断和院感防控。
为此,李院士提出加强医院感染科学科建设的四点方向:(1)提高疫情早期预警预测和识别能力至关重要,发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疲情监测分析中的支撑作用。(2)提高诊断能力,通过产研联动,开发快速、灵敏、操作简便的检测试剂和产品。(3)加强感染科ICU建设,培养感染科重症救治团队。建立感染科MDT制度,主导感染病疑难重症救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4)完善感染病学科人才培养和医疗责源布局。大力培养新突发传染病亚专科方向人才,开辟并实践传染病学教学育人、临床育人、科研育人三条育人主线。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系,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
此外,李院士表示,发热门诊是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重要哨点,也是发现和防控新突发传染病的重要据点,需要加强发热门诊建设。在强调感染病诊疗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要重视院感防控工作,加强感控人员配备、优化专业结构,规范制度、优化流程。增加对我国传染病流行规律的把控和对国外新突发传染病的关注。加强发热性疾病的识别和培训,尤其是五大症候群(呼吸道疾病症候群、腹泻病症候群、发热伴出疹症候群、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的识别。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染病防治相结合的新趋势,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传染病防控,实现新医疗健康管理模式。
最后,李院士鼓励大家要活到老,学到老。“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人造生命、3D打印,还有新的医疗器械、量子医学等前沿学科都在不断发展。我们看到很多我这个年纪的专家都在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新科技、新医学、新产业,我们感染科医生要提早介入,让科技创新与提高我们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将感染病学人才与学科发展并进,明确学科目标,汇聚学科队伍,引领学科方向,构建学科基地,提升学科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
来源:医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