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视频:分享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王贵强
第五届医学家峰会 |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时,她以柔弱之肩,带领团队冲在第一线,树立了防控突发传染病“国际典范”。
患者亲切地称她为李医生,学生崇拜地称她为李老师,她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她用双手抚平疼痛的伤口,用生命衡量职责的意义。她栉风沐雨、孜孜不倦,只为患者康复后的笑脸。作为感染病医学工作者,她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在科学创新的道路上以身示范、不懈前行,引领着新一代中国感染人不断向前,为更好地推动感染病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先生是谁?她就是我国著名感染病学家、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传染病学)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李院士通过她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追求,在感染病学界立下了丰碑。她荣誉无数,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项、省部级奖项13项……九层之台始于垒土,这皆是点滴努力汇聚而成的精华。
创造人工肝 举世瞩目
曾经,有位患肝肾综合症、昏迷不醒的女患者被诊断为急性重型肝炎。由于患者无尿,应用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进行抢救,经一周治疗后,患者竟奇迹般地苏醒了,并逐渐康复。这让李院士受到启发,她利用体外循环装置,改进和整合血浆置换、血液净化、滤过等技术,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人工肝支持系统,并将之应用于临床。
所谓人工肝并非实体的“肝”,而是一台小小的机器。人工肝的起源其实是在1986年,当时李院士申请到3000元的青年科研基金 ,开始开展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没有人会想到,当时的3000元换来的结果是,在这几十年中,4000多例肝衰竭、重型肝炎患者因此得以重生。作为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她通过30余年不懈努力铸就起这小小的机器,让人工肝化作美妙的精灵,唤醒了那些几欲沉睡的生命。众所周知,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70%,而李氏人工肝可显著改善肝功能,提高肝衰竭患者生存率。它可使急性和亚急性肝衰竭的好转率从12.5% 提高至78.9%。慢性肝衰竭的好转率从7.3% 提高至43.4%。因贡献突出,该项目在2013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氏人工肝亮相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还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并获国际广泛认可,提升了我国在人工肝领域的国际地位,并在该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李氏人工肝研究成果还被编入亚太肝病学会《肝衰竭专家共识》。虽然获得了诸多荣誉,但她并未停步,而是勇于创新,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临床微生态。早在1994年,李院士就敏锐地发现,肝病重症化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于是她便开始了肠道微生态的系列研究,后来发现微生态失衡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和内源性感染是导致肝病重症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她首创并不断丰富“感染微生态学” 新理论,指引感染微生态研究方向;担任国际人类微生态学会主席,更是彰显了我国微生态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她举办了国际国内一系列重大微生态学术会议,让中国智慧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
冲在传染病第一线的女英雄
大爱无形、大音希声。作为一名传染病专家,她还是医疗战线上的先锋。当SRAS、手足口病、甲型流感等传染病危害公众健康时,她始终站在第一线。尤其在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中,她领衔创建传染病防治中国模式,展现出了中国力量,被WHO评价为堪称国际典范。她带领的团队在第一时间从人和禽分离并测序H7N9禽流感病毒,全球首个上传到Genbank,为防控提供了有力依据,并首次发现活禽市场是H7N9病毒感染源头,并对H7N9疫情做出精准评估,该研究成果发表在Lancet上。
她创造性地将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症H7N9救治,突破H7N9高病死率的难点,创造“四抗二平衡”中国技术,显著降低病死率。此举让中国模式、中国技术、中国体系成为国际典范,为全球新发传染病防控做出重要贡献。也因此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获 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填补了我国生物医学领域的特等奖空白。
当李兰娟院士任感染病学会分会的主任委员时,我曾作为秘书亲身感受到了先生博大的胸怀与前瞻的眼光。在李院士的指导下,我们将继续加强感染病学科建设。从传染病的防治、病毒性肝炎和肝病的诊疗到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提升,为健康中国战略做好保障。
主持人湖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向华教授点评:50 多年来,李兰娟院士耕耘在传染病临床、教学、科研、防控工作中。她从两年赤脚医生启航,开拓了我国人工肝治疗肝衰竭事业,挽救了无数患者生命;她独辟蹊径,迎难而上,在无数次的失败中首创了感染微生态理论体系;她领衔创建了新突发传染病防控“中国模式”和“中国技术”,带领团队成功阻击了 2013 年人感染 H7N9 禽流感重大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国际典范”。